Albums

5/03/2009

拒絕

拒絕是門學問

一開始出於好意
純粹想與人分享一泡茶令人驚喜的所在
雖然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泡茶方式
然而對於自己的茶自己還是最懂得如何展現出他的特色
但是漸漸地愈來愈多人不懂得惜福感恩
有種自己的好意被踐踏
像是白癡一樣被耍的感覺
好茶才泡一杯才喝一口就說要換茶
喝完好茶掉頭就走人
是怎樣?免錢的茶館?

天真的以為需要的是熱誠與親切的服務態度
卻忽略了拒絕這門藝術
搞得自己裡外不是人、進退兩難
人性非皆本善
外在的環境使得懂"禮"的人愈來愈少了
道高一尺,魔得高一丈
累積自己的經驗值
關於應對進退還有很多要學的

然而遇到懂得珍惜的人
即使掏心挖肺
我也甘之如飴
(好怪的形容.....)

11 意見:

感同身受---身體感 提到...

今天午後,老師請我幫他準備茶的禮盒。
電話中,有記名茶的老闆很熱情,所以我決定親自到店裡一趟,一窺究竟。
到了店裡,左顧右盼幾回,老闆好像不在,而是一位親切的小姐來介紹茶。
說來慚愧,每次都是聽別人談茶,喝別人泡好的茶,所以也不知道該選什麼茶才是。小姐介紹一會兒茶之後,親切地請我喝茶。
哇!!!第一次被請來坐著喝茶,感覺很新鮮。
從文山烏龍喝到奇種烏龍,在這段品茗時間裡,我有一連串的問題要問(國小老師的通病嗎?),好像有幾回小姐對我偶爾冒出來的笨問題也感到驚訝(大概覺得我是笨蛋吧),但是幾乎是有問必答,親切的笑容伴隨著茶香,在我心裡不覺得這是一個商業活動的消費文化,我不是單純地在試喝茶,而是感受到店主人的真誠,與人分享的善意。
之後,店主人引領我進到店的深處,參觀茶在烘培,風選,撿梗等等步驟的器具,至此,我覺得人發明了茶葉,塑造了茶文化,相當了不得。同時我也在思考另外一個問題,也就是茶本身以及茶的文化亦影響著人,舉例來說,因為茶本身的存在,品茗之人透過不同的方式去親近茶,包括多樣的品茶方式,器具,時地,情緒,知覺,身體等等,與茶有越深觸接的人,某些意義越能在人與茶的互動萌發,由此觀之,茶與人的主客體關係可以是互換的,可以是連續的歷程,關係在人的生活中的舉動中不斷地流動,只要有流動,意義就會隨之出現。所以呢,每一次人與物的接觸即是一個故事,故事的敘說充斥著意義,意義是隱諱的也可能是明顯的,如果想要讓意義顯露,就得讓品茗之人繼續喝茶,故事就會越說越完整,越有意思。
另提,我想有些客人只是純粹地想試試不同茶葉的滋味以便選擇,這也是在消費文化中理所當然會發生的事情。商業化的活動無法避免一件事情--茶的主體性消失,茶只淪為單純的客體,消費活動完全依循著供需法則運行。最後,我想說兩句話與版主分享,孟軻曾言: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保持心裡的自在是一種美。

Charmaine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感同身受---身體感 提到...

何以買家願意消費?因為商品有吸引他或她的特質,不論其性質為何。許多買家受到大眾媒體塑造之氛圍所致,對於不相熟的茶行的茶葉品質缺乏信任感,此處所言之信任感即是塑造消費文化的關鍵。當消費者對店家抱持著不信任感,懷疑貨品的真偽或是品質的良莠不齊,對於商品再三的檢驗,反覆地測試,這樣的行為模式就成為某些茶葉消費者的特性。
身為有記名茶的喜愛者,我欣賞店主人的待人以誠,以及讓更多人對茶文化產生認同感的努力。只是如果消費者的某些作為在您心中是一種消極的惡,那是不是該去思考,彼此都在拒絕對方的狀態下,更清楚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店家與這類消費者認知上存在著很大的歧異,您認為呢?

也是喝茶一族的客人 提到...

單純商業行為不一定只有供需法則的適用
而人際間的信任感也是長久才能培養出來的

某些茶葉消費者的特性
或許可從現今在台灣的服務業
“客戶永遠是對的”概念聊起
上面永遠對的概念是一個原則
絕不輕易打破
但不代表必是一必須死守的概念

商業交易本重 一來一往
有來有去的你情我願
即是規範上的契約自由

只是因為在台灣
同性質業別間的競爭往往非常激烈
也才讓”客戶永遠是對的”概念
成為”似乎”顛撲不破的奇特狀態

或許我們社會更需要的是
被給予對於”茶”的大量資訊
這點感覺有記的觀念相當進步
同時非常用心的在茶資訊流通上持續努力
也如此才有可能塑造互動相長茶體驗之”基礎建設”(此指網頁資訊)

拒絕不代表拒絕人
而是暫時不繼續和如此行為互動
這對買賣雙方是件好事
對雙方都不會有繼續的傷害

但一個(群)人的行為和想法是多樣且浮動的
也因此 以客為尊的店家
持續細緻的品茶和待客之道
也就柔軟和美好了整體的城市或社會面貌
相信必能在哪天
服務或影響了原先只看價格和產地的概念
於是用心享受茶的新概念便能愈發地引起廣泛認同
或許這就是店家的最大心願吧

感同身受---身體感 提到...

拒絕非是壞事,除了主客雙方都能有更多時間反芻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之外,特別地是,這使得在茶文化底下的次團體分界越形穩固,也讓某些在這些文化次團體間遊離的個體能做出選擇,選擇從何種角度接近商品,體驗商品。
如果我們可以減少對商品的認知乃在於好吃 好喝 好穿等等的功能屬性,改從從商品的意義性價值來思考,對於不同商品存在的意義性差異多所琢磨,或許可以發掘出更多樂趣。
對於有記名茶,我只到過一次,只能說是初識,但是我覺得這家店給人的印象,帶給人的體驗,對於茶文化具有正面的指標性力量。
另提,很重要的一點,我也贊成有記在提升享受喝茶樂趣的努力,當消費者試圖不再這麼重視茶葉的價格,也減弱對於主觀的茶葉比賽的得獎迷思後,或許就能讓一件商品的文化性價值有高出於經濟性價值的可能。

感同身受---身體感 提到...

請試試思考以下問題。
以茶這個概念為例,當有人向你認真地問了一個題目-茶。沒錯,這個問題就只有一個字。你會做何反應?直接回答了嗎?或者是希望從對方身上得到更多線索?如果你也認真想這個問題了,那我們就可以繼續。
1.如果是不希望得到任何提示或更明顯的線索的作答者,那我們可以一起來猜想她或他可能會有的反應。
(1)就是茶葉。
(2)感覺是模糊的印象。
(3)你是說飲料嗎?
(4)清香的滋味。
(5)苦澀。
(6)有時綠色,有時棕色。
如果是我,我會說出第二個選項的答案。你是不是也開始疑惑了,這類形式的答案是代表什麼呢?答案的不同有意義上的區別嗎?我認為這樣的區別是有意義的,因為沒有詢問者的提示的情況下,對於問題所出現的反應,很可能落在人類自然經驗的範疇底下,也就是說答案可能來自於作答者的感官知覺或者是互動關係。因為我對茶的認識粗淺,所以當有人突然問了我這個問題之後,雖然努力想把有關於茶的知識結構都兜攏起來,但卻又無能為力,所以使得整個反應是模糊的,像是被解構般的景象,然而此景象因為是概念被解構的關係,所以不如具體物被解構的情況下那樣鮮明。舉例來說,在某些城市裡就有解構風格的造形藝術,當你路過了,停下來觀賞時,開始隱約地意會到為何製作者的企圖和為何要如此表現,當然也有可能只見到一堆部分的集合而已。不過,我要說明的是抽象概念的解構遠比具體物的解構來得不易理解,甚難再結構化。這也是我選擇第二個選項的可能原因。如果是選擇清香或者是苦澀的人,或許對於茶的了解和掌握反而比較素樸和簡約,換句話說,當我們以最容易獲得的經驗來譬喻語言的對象(茶)時,即表示該語言對象(茶)本身不夠具體,其本身的字眼無法劃分出清楚的輪廓以滿足我們日常運作的目的。
2.那麼,如果你堅持向詢問者取得更多提示呢?
(1)你是指茶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嗎?
(2)你是說茶的種類?
(3)你是說茶的味道嗎?
(4)你是說茶是什麼物品嗎?
(5)你是說茶在文化建構下的意義嗎?
聰明的讀者,應該就知道第二第三和第四個回應都是因為對此語言對象(茶)掌控的素樸感所致,那麼比較不一樣的回答是第一個回應和第五個回應,先說前者好了,第一個回應是作答者主動再詮釋問題,同時回答限制於功能性的譬喻。第五個回應亦然,但是前者和後者的差別在於後者的限制再多一層,只關心在文化建構的層面。
為什麼需要以這麼一大段文字和語言的細部分析繼續為這篇文章(拒絕)做回應呢?因為,我認為語言和其他文化建構的互動方式(肢體動作 表情聲音)都並非是客觀而全然為真的,若因此而衍生出後續的相關假設,則可能忽略了George Lakoff所言:扮演主要主要角色的是人類經驗與理解,而非客觀真理。在日常經驗的豐富意涵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關於語言 真理和理解等等元素四處流轉,也支配著我們的生活和文化。所以從每次在有記名茶試茶的過程中,透過不斷的知識交流,循序漸近地釐清茶的概念,接近茶的文化,讓此概念有機會不斷地被更動或是被補強刪改。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或活動。

感同身受 提到...

如果試著從文化消費的角度來看,那購買茶葉這件事的本質活動並非是純然的挑選,購買或是享用,而是由茶行的茶品所形塑,賦予消費者一種追求想像中的美好形象。因為那想像中的形象是永遠都難以企求的完美,所以消費者鍥而不捨地追求更好,持續地不滿足現有的商品類型。然而,在消費文化中,透過商品,消費者依然換取了一些碎片般的希望和期盼,這樣的人物互動關係還可能有不切實際的迷戀在左右著這個機制。
更進一步地說,茶的文化並非與每個人都是親近的關係,而且人們在心理習慣上會把這樣的文化意義放置於遠離everydaylife;這個文化意義的時空位置是不定的,是在此時此刻前的歷史脈洛中,亦是在語言的世界裏。John Storey說我們可能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過往黃金時代(只要我做了這個......當我得到了那個......事情將會......),或是放在特定的地理方位(當我倒了.....事情將會.......)。消費者使用種種的方法讓這種文化意義換置(cultural meaning displaced)成為可能。
所以茶行的角色就是一個很值得繼續探究的對象,究竟店主人所謂的messy trials有什麼意義?消費者的動機又是什麼?很可能是讓這段文本描述有可以繼續延展的依據。

匿名 提到...

別氣餒呦!!!
一直覺的你們的服務態度一直深得我心啊!
不會一直推銷,而是希望客人可以喝上一口好茶----這樣的服務讓我可以好好品茗,不會老是擔心是不是只想賣我茶之類的,價格也透明化!所以別氣餒呦,惡質的客人是你們的"小天使",讓你們可以磨綀出更大的氣度!!

法布爾 提到...

原來是這樣的心路歷程
難怪我上週去買茶覺得店裡的氣氛
有點不同了
======
今年是我第三年到有記買茶了
之前我都會一次買一年份的茶回家喝
前二年都是由一位年輕的男士接待
第一年 96年 他主動邀請我喝茶
第二年 97年 我主動開口想試試某些茶
第三年 98年 年輕男士不在 由一位小姐
送上一杯迎賓茶 之後就沒有了
==================
這三年間 大概每次都購買八千到一萬的茶葉

第一次
請店家包好 然後我自己拿去巷口7-11寄
第二次
年輕男士陪我去7-11 並且主動付了運費
第三次
我又自己拿去巷口7-11寄
============
坦白說 我挺欣賞有記的

他一直用一種很熱忱的態度在經營著

但我也是一個消費者

我心裡也有盤算

如果網路購物可以滿二千免運

那我滿八千 卻什麼都沒有免

好像有點....
(純然只是奇摩子的問題)

這是上週五去買茶之後的心情
===========
今天我才看到這篇文章

坦白說 看完之後

我釋懷了

雖然喝茶是高雅的一件事

但不可諱言的是 奧客真的很多

我完全相信有這樣的人 事 存在著

(或許這也是很多茶行 不提供試泡的原因吧)

=====
講這個 除了我自身的抱怨之外

也是希望年輕一輩的有記經理人能找回初衷

經營策略或許可以調整

但熱情是否可以不要減損?

我真的還挺喜歡有記的

River Chiang 提到...

Ruby Wang 和我倆人是相愛的夫妻,她是為了我才跑來這裡的。如果她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我代她向大家道歉。如果有人找她麻煩,就等於是找我的麻煩。請大家尊重她,不要欺侮她,謝謝。

To all ghosts, she belongs to me, I belong to her. Find your own ones.

#TrueLove #真愛

https://www.facebook.com/shengruby.wang

匿名 提到...

Ruby Wang 和我倆人是相愛的夫妻,她是為了我才到這裡來的。如果她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我代她向大家道歉。如果有人找她麻煩,就等於是找我的麻煩。請大家尊重她,不要欺侮她,謝謝。

To all ghosts, she belongs to me, I belong to her. Find your own ones.

#TrueLove #真愛

https://www.facebook.com/shengruby.wang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7415058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