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來於1923年興建「台北永樂座」,隔年落成。1960年,台灣光復後,改名永樂戲院。永樂戲院因經營困難停業,陳天來子孫出售產權,中間劃開為馬路,位址在今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46巷兩側,(46巷17弄、18弄以西),範圍涵蓋該路段兩側三層樓白色磁磚建築,坐北朝南門牌是19~35號共9間,坐南朝北門牌是20~38號共10間。合計19間樓房,包含中間之巷道,方正之四方型,總面積共約500坪左右。(感謝王世銓兄提供資料)
永樂座當時以表演歌仔戲、福州戲、京劇為主要營業內容,爾後轉型為電影院。
1931年,蔣渭水告別式在此舉行,1948年冬,顧正秋京劇在此公演五年。
陳天來1891年創設錦記茶行(1932年改組為「錦記製茶株式會社」),地址在當時台北市港町3之15號,以烏龍茶與包種茶銷售南洋各地,占台茶當時輸出量十分之一。1926年被選任「同業組合台北茶商公會」會長(今日「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前身)。1939年陳天來去逝。育有四子,分別為:長子陳清素、次子陳清秀、三子陳清波、四子陳清汾。均擔任過茶商公會理事長與主要幹部,對台茶發展,貢獻頗大。隨著台茶外銷環境變遷,1952年陳清汾結束茶業務,錦記茶業正式走入歷史。
永樂座的拆解、錦記茶行的結束營業及貴德街的變遷,代表大稻埕由繁華到沒落、台北城由西向東發展、台灣產業由農業、紡織、輕工業、重工業、電子業的轉型歷程。過去富商巨賈雲集的大稻埕商圈,跟著城市發展演變一度沉寂;然而,文化使城市偉大,近年來,看盡五彩繽紛都市景像的人,紛紛在尋“根”中沉澱心靈,來到老社區,體驗深富人情味的真、善、美。絡繹不絕的導覽遊客,已為大稻埕帶來活力與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