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心戲劇團」,在有記名茶清源堂作演出前記者發表會。
我們追溯台灣近代的開發史,從17世紀中葉起,荷蘭人從南部先上岸,一直到了1860淡水開港,1869年有21萬斤FORMOSA TEA 從淡水直銷紐約,開啟台灣茶直接外銷的先河,從此打響台灣茶在世界的名號,於是陸續有很多洋行和福建茶商聚集在大稻埕這區域精製加工台灣茶業,行銷到世界各地,一直到1895日本統治台灣前,台灣北部茶葉從大稻埕加工外銷的總產值,佔整個台灣出口貿易的56%,於是台灣的經濟重心,也因此從台南轉到台北,淡水河旁邊的貴德街,以前叫千秋、建昌街,就是茶商李春生和林維源奉劉銘傳命興建的,專門租售給洋行和茶商,整條街都是茶行,所以又叫「茶街」。在這裡長大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當時只要順著民生西路走過重慶北路,進入延平北路和迪化街,滿街都可聞到茶香和花香。那時的茶商,扮演著影響台灣政治、經濟的重要角色。
記得早期,很多家庭婦女都在茶行打工揀茶,賺錢貼補家用,他們掌握了家庭經濟來源,在家裡就有較大的發言權。還有,她們可以帶小孩來茶行上班,一面賺錢養家,一面照顧小孩。在這裏我們可以在茶行看到早期女權和勞工意識的抬頭。
經濟的繁榮,也同時帶來各種文化藝術的發蓬勃發展,所以大稻埕聚集了很多南、北館的館閣,各種地方戲曲、廟宇、陣頭、歌曲藝術等。1930年代作曲家鄧雨賢的「望春風」、「四季紅」、「補破網」、及李臨秋作詞「雨夜花」、「望春風」、「四季紅」、「桃花泣血記」都是膾炙人口的台灣歌謠代表作。曾經座落在迪化街一段46巷兩側的永樂座〈1960年停業,現已拆除改建),是當時知名戲院,由茶商陳天來等興建,後來京劇名伶顧正秋也在此公演五年。很多茶行因為面積大,所以也是當時地方戲曲的最佳表演場所。
隨著時空環境改變,茶葉、紡織等淡出大稻埕,但是這裏還保存許多先人奮鬥的遺跡,這幾年,很多人陸續到大稻埕尋根,我們可以從這裏看到,過去輝煌的文化,如何帶動城市的發展茁壯。這幾年,透過老街容積移轉與都市更新方案,傳統迪化街,進駐年青創意團隊,讓老街注入新生命。霞海城隍廟也在陳文文主持下,透過月老,每日香火鼎盛。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傳統茶文化,我們參與大稻埕導覽活動,保存傳統精製茶設備工藝,並更新廠房,加入茶知識教育介紹,透過網路無遠弗屆傳播。當然除了祖傳製茶工夫,我們也在包裝與行銷上,力求創新突破,希望讓更多人喜歡台灣茶。
今天「一心戲劇團」,在有記老茶樓作演出發表會,以1920年代茶產業故事為背景題材,分別由兩位主角扮演兩款茶,紅茶代表熱情奔放、撲鼻馨香的魅力、烏龍茶代表先苦後甘、樸拙溫柔的情感。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戲劇。我們預祝劇團演出成功,台北老街風華再現。
20140219下午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