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s

2/14/2011

台灣主要茶公會組織


源、緣、圓
─系出同源的台灣三個主要茶產業公會

目前台灣茶業界有三個最具歷史的公會組織,因為其會員多有重疊,常讓關心者產生混淆,茲簡述其成立背景與歷史緣由。

1. 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簡稱「茶商公會」〉:
前身是成立於1889年劉銘傳時期的「茶郊永和興」,其後歷經日本與國民政府統治,因應法令的更迭,數度更名。
1898年「台北茶商公會」:根據台灣總督府茶業取締規則改組。
1915年「同業組合台北茶商公會」:依據總督府「台灣重要物產同業組合法」重新設立。
1937年「同業組合台灣茶商公會」:因組合成員擴大〈包括新竹州〉改組。
1944年「台灣茶商公會」:總督府撤銷台灣重要物產同業組合法,刪去「同業組合」四字。
1945年「台灣省茶葉商業同業公會」〈簡稱「省公會」〉:日本戰敗離台,「台灣茶商公會」依據「中華民國人民團體組織法」改組,除茶葉檢查工作於1946年改由農林處辦理外,其餘會務依舊。
1949年「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省公會」屬省級公會,會員必須是縣市級同業公會,公司行號不得直接參加,於是在1949年2月5日下午一時「省公會」在台北市蓬萊閣(今台北市南京西路163號,該經營權屬錦記茶行陳天來家族)召開會員大會宣布改組,緊接著三時由該會設籍台北市的近百位主要會員聯合台北市其它茶商共159位,召開「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成立大會,由原「省公會」理事長陳清汾當選第一屆理事長,並繼承「省公會」全部財產。1967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由劉明德當選第一屆理事長。

2. 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簡稱「輸出公會」〉:
因「台灣省茶葉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會員屬性是包括粗製茶、精製茶及出口茶商的人民團體,該聯合會遲遲無法設立,而茶產業是當時重要外銷創匯產業,為了「維持同業之共同利益、矯正弊害藉以增進本省茶業之外銷」,同時也必須要有一個針對結匯、稅捐、打包貸款等事項和中央對口的公會,到1951年初由領有貿易登記證照的陳清汾等34位外銷茶商〈主要為「茶商公會」會員〉發起,根據當時「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向台灣省社會處申請成立「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同年10月9日,在台北市蓬萊閣召開「輸出公會」成立大會,同時推舉陳清汾為第一屆理事長,辦公地址和「茶商公會」一樣。原來的「省公會」於1952年1月23日正式辦理撤銷登記。.

3. 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簡稱「製茶公會」〉:
根據1950年台灣省政府頒布的製茶管理規則,當時製茶業者必須向農林廳申請「製茶工廠許可證」。1954年由台北、桃園、新竹、苗栗等11家有製茶工廠許可證的同業發起成立「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納入各縣市製茶工廠為會員,期發揮同業力量,圖謀製茶工業之發展。該會借用台北市南京西路275號「金記商行」〈該行負責人邵宗興也是「輸出公會」發起人〉為籌備處,同年4月1日由全省領有製茶工廠執照的256家製茶廠假台北市蓬萊閣召開「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成立大會,推舉台灣永光產業公司大坪製茶工廠張芳燮為第一屆理事長。

以上三個公會,「茶商公會」的成立時間早於「輸出公會」及「製茶公會」,當時只要領有製茶工廠許可執照的台北市出口茶商,幾乎都同時加入三個茶公會為會員。

由於台灣茶產業環境的的變革,由早期的外銷導向,到1970年代起內銷市場的蓬勃發展,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會員逐漸凋零,到創會47年後的1998年僅存22位,同時因本身沒有資產,借用「茶商公會」會址辦公。當年「茶商公會」新任理事長王連源,為服務該會會員爭取最大商機,延續台茶出口命脈,並因應當時市場環境,建議兩公會通過議案,把「茶商公會」所有會員,包裹加入「輸出公會」〈按照目前法令,任何公司行號都可自行直接出口,所以會員資格符合輸出公會章程〉,至此確立由「茶商公會」主導「輸出公會」;並通過議案要把「輸出公會」改為「輸出入公會」,以因應市場現實的產銷秩序〈該案因政府法令,暫未實施〉。至2011年為止,「輸出公會」會員因會籍包括全台茶商,已擴張到101位,其中84位同時也是「茶商公會」會員。

「製茶公會」也因為製茶管理規則的廢除,到1988年全省擁有製茶廠執照的會員只剩77位,當時黃正敏理事長建議在製茶公會下設立「茶葉產製銷業者聯誼會」(聯誼會員可參加公會活動但沒選舉權),容納小型茶廠及茶業相關公司行號加入組織,以集思廣益,發揮較大業界力量。到2011年為止,「製茶公會」有選舉權的正式會員有63家,聯誼會員有170多家。

今年欣逢「茶商公會」新理監事團隊成立,新任理事長王敏超同時敦聘「製茶公會」前任理事長黃正敏、李勝進及「茶商公會」與「輸出公會」前任理事長王連源、王端鎧為顧問,期盼整合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三個產業公會所有會員的力量,與「製茶公會」理事長許正清、「輸出公會」理事長高毅芳攜手合作、同心協力,對內服務同業會員、對外給政府提供產業政策建言,為台灣茶產業的未來打開新的契機。

王連源
參考資料: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會史(徐英祥、許賢瑤著),台灣製茶工業同業公會五十年來發展(製茶公會出版),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數位典藏檔案。
本文發表於有記名茶臉書:http://www.facebook.com/WangTea
部落格:http://teawang.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14.html

茶友


週六傍晚,來了一位去國多年老客人,送來一把他親自提筆書寫的扇子,上書「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美景、佳茗、好友如詩如畫的場景,盡在扇葉上。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性淡泊,詩文畫作中多有和茶相關的佳句美景,如「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清恬淡薄,不忮不求。喝茶的最高意境與感動,何止在味香韻甘。

詩中所提「松蘿茶」,工藝創自明初,原產自安徽休宁的松蘿山。採摘一芽一葉或二葉,先攤放,揀去枝梗,待青氣散失,葉片變軟,再入鍋殺菁,炒揉併行,最後用90℃毛火初烘,攤涼一小時左右再用60℃左右足火烘乾。茶乾特色:條索緊結,色澤鮮綠,滋味濃厚,略帶橄欖香。今天炒菁綠茶工藝就是源自松蘿茶製法。